​古代夫妻同房,为何被称为行"周公之礼"?行的又是哪个礼?

2025-09-21 00:22 来源:网络 点击:

古代夫妻同房,为何被称为行"周公之礼"?行的又是哪个礼?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古代文化中,许多寻常之事都被赋予了含蓄优雅的称谓,夫妻同房便是其中之一,被称为“行周公之礼”。

这一说法听来文雅庄重,却不禁让人疑惑:夫妻间的亲密为何要与“周公”扯上关系?

难道古人同房真的需要依礼而行?

更令人好奇的是,这“礼”究竟指的是什么?

时代造就英雄

在西周初年,社会风气混乱,人心涣散。

武王伐纣才定天下,可刚坐稳江山就撒手人寰。

幸得有周公辅佐年幼的成王,才没让西周政权就此夭折。

内忧外患接踵而来,周公两次率军东征,终于平息叛乱,巩固大统。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周公是时势造就的伟人。

在那个婚姻观念淡薄、礼仪缺失的年代,周公以其高瞻远瞩的智慧,意识到:要安邦定国,匡正民风,就必须从男女大防抓起。

婚姻不只是儿女情长,更关乎社稷安危。

夫妻和睦,兴邦立国;家庭稳固,天下太平。

周公深谙此理,决心整顿天下婚姻,树立新风。

改变婚姻,就是改变未来。

周公要做的,是为子孙万代谋福祉,是为华夏文明铸根基。

他手握礼仪法度,心系天下苍生,这是一场攸关民族兴衰的变革。

七礼铸就盟约

周公仰观天象,俯察人情,潜心制定婚礼仪式。

在他的擘画下,男女从说亲到成婚要经过七个环节: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

每个环节的细节都有严格规定,透露着周公的良苦用心。

纳采,是男家派媒人到女家提亲;问名,是打听姑娘的生辰八字;纳吉,是订下良辰吉日;纳征,是送上昂贵聘礼;请期,是确定结婚日子;亲迎,是迎娶新娘回门。

而最后的敦伦,则事关夫妻生活,可谓洞房花烛夜的"使用说明书"。

七礼环环相扣,勾勒出一幅庄重圣洁的婚姻画卷。

这不仅是对男女双方的考验,更是两姓联姻的庄严盟约。

从此,结发夫妻不再儿戏,婚姻不再随意。

婚前繁复考究的程序,传递的正是慎重其事的态度。

唯有心意相通,八字相合,家世相当,才能结为连理。

一番折腾,方成眷属,正是对婚姻价值的崇尚,对誓言责任的担当。

示范就要亲力亲为

礼制新出炉,推行却不易。

百姓们对七大环节一知半解,执行起来磕磕绊绊。

眼看新规新礼要半途而废,周公急了。

这可咋整?

作为德高望重的领导者,周公深知身教重于言教,于是决定亲自上阵,为天下人做个示范。

于是乎,周公牵着夫人的手,一对璧人就这样出现在满堂士大夫面前。

纳采、问名……前六礼一一过关,士人们都细细端详,暗暗记下。

可当进行到最后一礼"敦伦"时,周公夫人却羞得面如火烧,死活不肯配合演示。

满堂皆惊,这般隐秘之事,岂能公之于众?

这般私密之事,本不该搬上台面。

可周公心系天下,视民如伤,宁可委屈自家,也要替百姓造福。

夫人虽羞赧万分,却也深明大义,终是红着脸应承了下来。

天地可鉴,日月可表,在森然的礼器前,周公夫妇以身作则,恪尽职守,诚可贵也!

葫芦演绎生命奇迹

僵持之时,周公灵光一闪。

原来,他无意间瞧见儿子伯禽在摆弄几个葫芦瓢,小孩子天真无邪,竟将两个葫芦瓢合二为一,可不正是夫妻和合的绝妙比喻?

第二天,周公便把士人们召集到学堂,郑重拿出一对葫芦瓢,娓娓开讲:

"葫芦原是混沌一体,象征天地未分;剖开后一阴一阳,寓意男女有别。

待到新婚燕尔,夫妇同心,阴阳和谐,则犹如葫芦复合,天地交泰,此乃敦伦之义也!"

周公的比喻入木三分,大家恍然大悟。

自此,葫芦瓢成了"敦伦"的代名词,更是婚礼上的吉祥物。

葫芦造型的器皿、葫芦主题的刺绣,在民间愈发流行。

而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新人饮"合卺酒"的风俗了。

你瞧,交杯换盏间,歃血为盟的夫妻情深,合卺绵绵的天长地久,皆藏匿在方寸葫芦里。

葫芦虽小,却包含了天地阴阳的奥秘,蕴藏着生生不息的希望。

犹如夫妻二人,从此结合,恩爱笃深,子孙绵延,共度人生冷暖。

聚散终有时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公苦心孤诣制定的婚礼,渐渐不得人心。

及至孔子重修礼书,他老人家觉得"敦伦"一事着实私密,遂将其从七礼中删去,只留六礼。

尽管如此,民间婚俗仍保留着葫芦瓢,视为定情之物。

孔子识时务地顺应民意,便把葫芦瓢,改名"合卺",列入婚礼。

自此之后,交杯酒的习俗就此诞生,成为中式婚礼的重头戏。

而洞房花烛夜里的那些事,更成了避而不谈的秘密。

通常由父亲单独教导儿子,母亲悄悄告诉女儿。

这种隐秘性一直延续至今,可见古人的含蓄内敛。

性与婚姻,原是不可分割的合一。

周公将其纳入礼制,旨在突显夫妻生活的庄重性,强调婚姻承载着传宗接代的神圣使命。

后世讳莫如深,却也是对隐私的尊重和呵护。

周公虽没能将"敦伦之礼"永载礼书,可他匡正民风、端正婚俗的功绩,却永垂青史。

后世将新婚燕尔的甜蜜时刻,戏称为"行周公之礼",便是对先贤伟业的敬仰和纪念。

历史的天空流云漫卷,周公的身影渐渐淡去,可他为婚姻垂范的精神,却穿越时光,照亮无数新人的心房。

周公之礼,不只是形式,更是对婚姻神圣的坚守;不只是仪式,更是对爱情忠贞的诠释。

无论时光如何变迁,婚礼的内涵从未改变。

让我们携手敦伦,珍惜姻缘,用一生去诠释那个古老的誓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周公在天之灵,想必也会含笑点头吧。

愿天下有情人,都能践行周公之礼,守住心中最纯粹的誓言,相濡以沫,白头偕老,共谱人生最动人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