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扒联想黑历史,它是怎么做到4000亿的?

2025-07-25 20:03 来源:网络 点击:

深扒联想黑历史,它是怎么做到4000亿的?

联想这家公司最近深陷舆论风波,许多人都是看了司马南的视频,才跟着谴责联想的。

但是,联想成立于1984年,许多人都是在那之后出生的,对这家公司的历史并不了解,如此跟风批评一家世界500强公司,也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我们收集了这家公司20年来的财报,以及数次关键时刻,来一起揭秘这家公司做大做强的资本内幕

首先说明的是,我们今天所谈到的联想,是指联想集团,而不是联想控股,这两家公司虽然紧密相连,但业务上区别很大,如果有不清楚的朋友,可以搜索一下,不作为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有一句话说得好,自从来到人间,资本的每一个毛孔都是肮脏的和血淋淋的,随时都要向外扩张;也有另一句话说得一样好,资本成功的路上充满艰难,成功背后隐藏辛酸。

联想当然也不能例外。胡锡进前些天谈到联想时,也提到中国民营企业的原罪。不管什么是原罪,原罪也是罪。

那么,联想是怎么做大做强的?它怎么从一家营收200亿的公司,成长为一家营收超过4000亿的全球化公司的?时代变了,我们今天又应该怎么看待这件事?

我们找到联想从2001年以来的财报,来描绘一下联想20年来的发展道路,一切都在数据中说明清楚了,这家公司在成长的路上充满了艰辛,同时也有值得商榷,甚至批判的地方。

我希望今天的分析尽量客观,不扣帽子,所以联想也不要再给我发律师函了。你们可以怀疑我的态度,但不可以推翻自己财报中的数据。

这里面究竟隐藏着什么大秘密?

正如前文提到的那两句话,资本的扩张永远是有两面性的。

上图汇总了联想20年来的财报。这里面有两个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联想的财年是到第二年的3月31日,所以以上数据是按财年来的,并不是自然年。例如,2001年,指的是2000年4月1日至2002年3月31日,关于这一点,请大家不要较真。

第二,联想在2001年到2005年是以港币来公布业绩数据的,2006年到2017年以美元为单位,2017年以后又以人民币为单位。由于年代跨度较长,汇率变化很大,所以就不换算成人民币来比较了。

联想是怎么做大做强的?其实,上表已经看得非常清楚了,我们再把上表中的三个阶段,转换成三个折线图,就更加清晰了。

直观来看,联想是如何从一家营收200亿的公司,成长为一家营收超过4000亿的全球化公司的?很简单,就是它在全球PC和服务器等行业发起了数起大规模的收购,把竞争对手收购了,它就成了全球第一的电脑公司。

这是很简单的商业逻辑。20年以来,以联想、TCL为首的中国制造企业在全球发起收购,从中国公司成长为全球化的公司,这是已经被验证了的成功道路。联想的收购行为,看起来本身没什么大问题。

事实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收购国外公司,这是令人赞赏的行为,如果联想是这样的成功路径成长起来的,它就不会被网友们广泛批评了。

那么,我们先不谈这件事情,先看看TCL。它同样是收购成长起来的,也是经历了惊涛骇浪,数次大起大落才成长到今天的规模。但是,今天的TCL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它是全球液晶面板的龙头企业,是当之无愧的科技企业,它与京东方一起,改变了中国在液晶面板领域技术和生产能力落后的局面。

那么,联想收购的是什么样的企业?

经济学家郎咸平曾经在一次节目中,公开批评联想靠收购夕阳产业做大规模,是中国企业典型的做大做强的“病态心理”。

联想收购的IBM PC业务、X86服务器业务、日本的NEC、德国的Medion、巴西的CCE,以及摩托罗拉的手机业务,无一例外都是夕阳产业,没什么技术含量,郎咸平说“都是别人不要的业务”。

更为重要的是,联想的每一次收购的业务,都是深陷亏损的夕阳产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带来的是营收大幅度增长,而利润却大幅度下降。

2004-2005年收购IBM PC业务,营收暴涨5倍突破千亿,利润却逐年下跌,直到2008年还在还债。2010以后缓过劲来,又发起数起收购亏损的业务,直到2017年业务还在反复波动,利润非常不稳定。2018年以后,联想虽然逐渐恢复正常了,但是利润率一直非常低。

所以,你就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联想的这种发展路线,不是不想花钱投入研发,而是它根本没有钱投入研发。每年投入100亿研发已经很了不得了,如果它多投入50亿,就连利润都没有了。

没有核心技术支撑,联想这是典型的拧毛巾拧出来的利润。你让它去看看TCL,前些年下大决心投入技术,现在的利润率有多高?一个季度的利润超过联想一年赚的钱。

所以,联想今天处境的根本原因,在于这种扩张路线的错误,现在后悔也已经晚了!

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欢迎收藏和转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