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二战前后风靡的“卫生胡”,为什么现在几乎看不见了?

2025-07-30 22:50 来源:网络 点击:

曾在二战前后风靡的“卫生胡”,为什么现在几乎看不见了?

今天来讲个很有趣的东西——卫生胡。蓄胡子,从古至今都是男人们展现气质的常见方式。古今中外的大领导人、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和诗人,随便想一个人物,你会发现他们好像多少都蓄着胡子。而且,不同性格的人留着胡子也很不一样,比如我们熟悉的牛角胡、山羊胡、海豹胡、卫生胡等。不过,和常见的胡子比起来,卫生胡却显得很奇怪。它曾经广泛活跃在二战前后,像希特勒、东条英机、卓别林等都曾是卫生胡的代言人,然而等到二战结束之后,卫生胡却几乎销声匿迹了,这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卫生胡的起源很复杂,有人认为它是被希特勒带火的,也有人觉得卓别林才是卫生胡的创始人。两人甚至还因为这件事嘴炮了一番。不过,要说到卫生胡的真正起源,其实和他俩的关系不大。

早在19世纪末期时,在工业化影响下,美国人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们不再将欧洲人那种胡子拉碴的形象视作潮流,反而觉得面容干净,剃光胡子的男性更具魅力。因为茂密的胡子不仅要花时间去护理,同时还不方便日常的工作、生活。然而,钟爱留胡须的人却有不同的理解,他们觉得胡须是必要的,但为了降低养护成本,他们也开始尝试着整一种方便日常清理梳洗的胡子,这就是卫生胡的雏形。

等到1914年时,卓别林一部享誉全球的经典之作《阵雨之间》在荧屏亮相,剧中的他第一次向公众呈现了标准的卫生胡,所以我们也可以认为卓别林是第一个将卫生胡推广给大众的人。不过,各国人们似乎并没有因为卓别林而流行起卫生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德国男人们还普遍流行着凯撒胡,这主要是受到当时德皇威廉二世的影响,认为凯撒胡自带高贵气质。等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凯撒胡来到中国,经过简化之后变成了不长不翘的牛角胡,像鲁迅先生的胡子就是牛角胡。不过在面对一战时期的毒气战的时候,这种修长茂盛还上翘的胡子就显得很鸡肋了。

要知道,士兵佩戴防毒面具,需要让脸部和面罩相贴合,防止有毒气体从空隙中渗透进来。而且绝大多数毒气都具有腐蚀性,即便不进入人体呼吸道,一旦接触也会腐蚀面部。而凯撒胡两边是上翘的,防毒面具塞不下,即便是塞下去了,面具的气密性也会受到影响。在生命和容貌之间,士兵们自然是选择了前者。当时,他们将引以为傲的长须剃掉,但又不舍得将其全部剔除,于是很多人就在人中部位留下了一撮,聊以慰藉。值得一提的是,卫生胡和防毒面具的导气管很匹配,它不但减少了空隙,还能减缓导气管和脸部的摩擦,可谓一举多得。也因此,卫生胡开始在欧洲各地风靡起来。

然而,当人人都蓄起板正的卫生胡时,欧洲的女性们却不乐意了,在她们看来,小胡子是底层平民和士兵的象征,卫生胡远不如凯撒胡那般高贵。但是男人们也心知肚明,假如第二场世界大战爆发,卫生胡依然有用武之地,所以在一战结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卫生胡依然是一种常见的造型。而随着卓别林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和审美多样化的兴起,卫生胡开始被贵族所接受,并逐渐在德国、美国、日本等国流行起来。

德国这边的卫生胡代言人主要就是希特勒。希特勒曾经参加过一战,可以说是亲身体会到了卫生胡的优点,尤其是在1918年英军发动芥子毒气袭击之后,更让他成为了卫生胡的忠实粉丝。之后,希特勒成为了德国的元首,收获了一大批狂热者的支持,而希特勒所蓄的卫生胡自然也成为了支持者们争先模仿的造型,渐渐的,卫生胡就在德国流行开来了。

不过,日本流行卫生胡就有点不一样了。我们都知道,日本一直是一个擅长学习和模仿的国度。当时,这个全盘西化的东方小岛国,几乎是将西方的全部东西都抄了个遍,甚至连胡子都没放过。一战前抄走了欧洲的凯撒胡,二战前又模仿起卫生胡。不仅如此,由于卫生胡很难长成,且不容易刮干净,为此日本人还给它赋予了新的概念,他们认为卫生胡和武士道精神有许多共通之处,所以将其视作珍贵,并当成是身份的一个象征。

实际上,当时的日本可不是说谁都能拥有卫生胡的,而是只有有一定身份的人才能蓄卫生胡。所以我们看见的那些留着一小撮胡子的日本人,绝大多数都是日军军官。

当然了,卫生胡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它成为了希特勒和法西斯的标志,战后人们看见卫生胡的时候经常会将其和法西斯主义关联起来。所以随着战争的结束,卫生胡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西亚一些国家甚至命令禁止蓄卫生胡。不过从理论上来讲,卫生胡的确是一种很健康的胡子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