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陇上江南”为何没落,天水能否靠旅游业追回失去的20年?

2025-11-22 14:47 来源:网络 点击:

曾经的“陇上江南”为何没落,天水能否靠旅游业追回失去的20年?

在甘肃的城市群中,天水是一个奇怪的存在,有八千年的文明史,却成为丝绸之路东线上最不起眼的一站;被称为“陇上江南”,却在近十多年间常住人口降了六分之一;虽为甘肃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省内“坐二望一”的经济地位却在二十年间被后进城市连续超越;有羲皇故里、世界遗产、三国文化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一众标签的加持,却在前往甘肃旅游的游客眼中一直热不起来。

这是一座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多次闪耀的城市,大地湾先民在八千年前发出了史前文明的先声,秦人先祖在这里牧马发迹从而开始了统一华夏的进程,六出祁山的诸葛亮、失街亭的马谡和天水本地人姜维以这里为舞台轮番登场,最初出自“天一生水”的地名也在龙城、上邽、成纪和秦州间流转,最终在明清时期发展成了一座“五城连珠”的城池。借助近代民族工业和建国后的“三线建设”,天水成为甘肃第二繁荣的经济城市,却在本世纪初连番被超越,度过了失去的二十年。

民国时期的天水就发展出了小型民族工业,至解放初形成了棉纺、面粉和火柴等工业。“三线建设”中天水发展出了轻纺、机械、电子和电工仪器等优势工业,并在1985年被设为地级市后的近二十年间坐稳了甘肃仅次于省会兰州的第二把交椅,也成为陇海铁路沿线的明珠城市。但自2003年开始,天水在经济总量上连续被庆阳、酒泉、白银和金昌等甘肃后起的工业城市赶超,名次一度在第三到第六名上徘徊,仅在2017年重回第二,旋即又退回到了第三或第四。

另一方面,虽然有西北少有的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温润气候,并且坐拥4C级的中梁机场、陇海铁路和徐兰高铁,以及连霍、十天和天平三大高速公路,并有五大文化和众多的旅游资源,但天水的旅游业一直不温不火,不但游客数量比不上省内的河西走廊和兰州-临夏-甘南等黄金线路,连陇南市都可以借着兰渝铁路的东风在陇东南大出风头。甚至,这座城市对自己人的吸引力也一直在下降,常住人口在近十多年间减少了近五十万。

如果说天水在经济总量上被庆阳和酒泉等城市超越,很大程度上和这些后起城市采掘业的兴起直接关联,那么它在旅游业发展上的后知后觉则与重视程度和策划宣传滞后等多种因素有关,也缺少与周边省市(比如陇南和宝鸡)的联动。天水以人文旅游为主,人文旅游的底蕴是五大文化,但伏羲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发掘度不够,而大地湾文化和秦早期文化可游性不足。举个例子,麦积山石窟仅是丝绸之路天山廊道世界遗产的一个遗产点,而与之并列“四大石窟”的莫高窟等其它三大石窟则早就单独申遗成功了。

虽然比之莫高窟、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在规模上小了一些,但若是天水将市辖区县的所有石窟打包单独申遗未尝不会成功。多年以后,同样为丝路世遗遗产点的炳灵寺石窟则借助刘家峡水库与周边丹霞地貌成为甘肃的第五家5A景区,并顺势将南下甘南的游客粘在了它所在的临夏州。而当《风起陇西》热度持续不降的时候,拥有众多三国古战场遗址的天水似乎也没有蹭热度的自觉。须知这部三国谍战剧中的陇西实际包括了现在甘肃省的大半个南部区域,而天水则是六出祁山最重要的舞台。

另一方面,秦州区“五珠连城”的城墙早已荡然无存,南宅子、北宅子等明清大族宅院就成了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遗存不多的绝响。偏偏这些“遗孤”们却在旅游商业开发中被“用力过猛”,八亿元的古城保护开发惹了一身骚。天水的旅游这碗饭还没有吃到,“岁月静好”中的那座烟火气十足的慢城却再也找不到了。

#暑期创作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