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凉山依然那么穷?网友:上午扶贫猪,下午就成了坨坨肉!

2025-08-03 05:04 来源:网络 点击:

为什么大凉山依然那么穷?网友:上午扶贫猪,下午就成了坨坨肉!

"上午扶贫的猪,下午就变成了一坨坨肉?"看着这句网友的吐槽,是不是感同身受?脱贫攻坚可谓是一项艰巨的持久战,尤其对于像大凉山这样的深度贫困地区而言,其脱贫之路坎坷重重,让人感叹不已。

作为国家公认的极度贫困地区,大凉山虽然近年来得到了国家巨额扶贫资金的投入,但贫困问题依旧十分严峻,让人不禁质疑: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片土地上的脱贫工作进展这么缓慢?

大凉山彝族自治区地处四川盆地西南部,三江之源的高原山区,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山大沟深、地形狭长,夏季酷暑难当,冬季寒风刺骨,绝非良田沃野之地。

即便是南方盛产的水稻,在这片高原上也难以正常生长。主要农作物是谷子、土豆等。羊只和黄牛,则是农户最主要的牲畜收入来源。这些收获,恰好满足居民温饱,却难以过上小康生活。这里还是我国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一些陈规陋习也给当代脱贫事业带来阻力。

正是因为自然环境贫瘠、交通闭塞、文化观念落后,大凉山才成为中国贫困人口最集中、程度最深的地区。连绵近百公里的高原都是贫困村寨,就像一个世外桃源,与现代化格格不入

大凉山地区经济滞后,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当地经济主要依赖传统农牧业,这些落后产业收益有限,很难为当地居民带来稳定可观的收入,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现状。要让大凉山真正脱贫,就必须大力发展多元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大凉山的扶贫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当地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尽管财政投入和扶贫措施频出,大凉山的全面小康程度却依旧远远落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村寨扶贫进展缓慢、产业发展乏力、基础设施滞后等,依旧是难啃的硬骨头。其根源又在哪里?

整个大凉山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决不能落下。良好的生态本就是这里的宝贵财富,关键要保护好,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发展旅游、种植等相关产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发展特色产业是关键一环。大凉山自身的优势在于生态环境良好、少数民族文化独特有特色。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林下经济、乡村民宿等,将会是一个不错的出路。而要真正做活做好这些产业,不仅需要政府予以支持,更需要发掘一批懂经营、有实干精神的带头人和合作社,依托地方特色资源,做出品牌产品来。

脱贫致富固然艰巨,却也绝非一蹴而就。大凉山地区如果走出阳关大道,也必将带动整个西南片区的振兴。政府、社会、企业和当地群众必须通力合作,才能让这方水土重焕生机。那缕薄弱的炊烟,才能最终化作浓浓的烟火气息。

(文章已开通全网维权,搬运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