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千年公文,它如何启迪现代人?你学到了什么?

2025-09-27 21:14 来源:网络 点击:

《谏逐客书》:千年公文,它如何启迪现代人?你学到了什么?

长恭说历史

秦国在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改革政策,还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文化瑰宝。《谏逐客书》便是其中之一。这篇由秦国丞相李斯所撰写的公文,被誉为中国古代公文的典范,以其高超的修辞技巧、深刻的说理能力以及重要的历史意义流传千古。

影视

历史背景:逐客令引发的危机

秦始皇即位之初,面对内外挑战,实施了一系列稳固政权的政策。因韩国间谍郑国修建“郑国渠”事件,秦王对外籍客卿产生了怀疑。宗室大臣更是借机上奏,要求驱逐所有非秦籍人士,包括李斯在内的外来客卿。

李斯作为楚人,深知此令不仅会威胁自身地位,还可能断绝秦国吸纳人才的根本。他在得知消息后,立刻呈上《谏逐客书》,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为客卿争取生存与发展空间。

影视

文章精妙之处:说理与修辞的完美结合

1. 摆事实:以史为鉴,彰显人才重要性

李斯首先从历史经验出发,列举了秦国历代君王重用外籍贤才的例子。

秦穆公:依靠西戎的由余、宛地的百里奚、晋国的公孙支等,称霸西戎。

秦孝公:采纳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国强盛的基础。

秦惠文王和昭王:分别通过张仪和范雎的辅佐,实现了对外扩张与内政改革。

李斯用这些事实证明,正是因为广纳贤才,秦国才能从西戎的小国崛起为强国。

2. 讲道理:形象比喻,直击核心

李斯巧妙地将秦国对外籍物品的喜爱与对外籍人才的排斥形成对比。

物比人才:秦王喜欢昆山玉、明月珠、太阿剑等外地珍宝,却拒绝外籍贤才。李斯以“美物尚可纳,贤才为何弃”的反问点出矛盾。

山海比喻:他提出“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以自然之理说明广纳人才的重要性。

3. 气势磅礴:文采与忠诚的结合

李斯用一系列排比和生动的对比,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字功底,也表现出对秦王和秦国的忠诚。他的“智莫大于知贤,德莫大于容人”的治国理念令人信服。

影视

深远影响:重振客卿之风

秦始皇被李斯的言辞打动,不仅撤销了逐客令,还重新任命李斯为廷尉,并委以重任。这一事件使秦国重新确立了“以天下之才为秦国所用”的政策,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统治基础。

从历史长河来看,《谏逐客书》所提倡的“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理念,在任何时代都具有现实意义。它不仅是李斯个人的经典之作,更是秦国崛起的文化象征。

影视

长恭总结:千年好公文的四大特质

1. 立意深远:围绕国家兴衰,直击要害。

2. 论据充足:史实与类比结合,具备说服力。

3. 文采斐然:用词精炼,气势磅礴。

4. 情感真挚:忠诚于君主,忧思于国家。

《谏逐客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篇文学杰作,更是一部治国智慧的浓缩。正如李斯所言:“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句千古名言,至今仍在启发着无数后人。

影视

我是参见高长恭,多谢点赞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