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看,中国到底算不算发达国家?

2025-11-05 06:43 来源:网络 点击:

客观看,中国到底算不算发达国家?

总体达到还有不少差距,而且这不仅仅是“人均GDP”的事儿。

先说说一般标准,按照“国际惯例”划分:

人均GDP>2万美元属于发达国家、

人均GDP2万-4万美元为中等发达国家、

人均GDP4万美元以上为高度发达国家。

2022年,中国人均GDP为1.27万美元。

国际经济何社会研究组织均认为:借由开发自然资源也可以达到较高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类发展指数,但未必属于发达国家(比如卡塔尔、文莱、沙特阿拉伯等国;包括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形成的综合成本优势。

但国内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是非常不均衡的。局部看,部分地区已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标准”,以下数据均为美元单位:

北京28322、上海26813、深圳27263

无锡29475、苏州27588、南京26485、常州26459、宁波24369、镇江23148、扬州23049、杭州22685、 南通21847、 泰州21124、

绍兴20416

包头20344、鄂尔多斯37923、榆林26903(这三个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珠海24279、广州22840、

宜昌20870、武汉20416、

厦门21854、福州21660、泉州20265、

东营24369(资源型城市)、青岛21449。

长三角地区最多。这些城市的空间分布如下:

看起来不少,但国内的GDP数据的统计口径和计算标准,是有不少争议的。小声说:估计有10%-15%的水分。按照10%来算吧,那么上面人均低于22000的城市,就要跌出“发达国家标准”了。再去掉一些资源型城市,就剩下不多了。

而且国内的人均GDP,和人均工资、人均收入、人均住房面积等指标的性质一样,虽为人均但其实仍是总量概念的延续,很多地区和不同群体的相关指数是“被平均和被代表”了。

况且事物都是“一体两面”的,有光鲜亮丽的一面,就必有隐藏危机和阴暗的另一面。比如与人均GDP的概念紧密相关的一个让ZF已经“讳莫如深”的概念--中等规模收入陷阱:

新兴经济体特别是前期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发展起来的,“中等规模收入陷阱”可以说是致命的:

而且从欧美日这些主要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看,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农村的社会生态环境、农民的收入结构和社会地位,对于整体经济韧性和社会稳定性,和整个社会的收入结构和财富分配方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方面中国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一个国家发不发达,不能看“塔尖”的部分,应该看“底层”的真实状态。总量和规模,很多时候与个体的切身感受没有什么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