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开战的是中国和北约,以解放军的实力,会是什么情形?

2025-11-05 23:34 来源:网络 点击:

如果开战的是中国和北约,以解放军的实力,会是什么情形?

2022年2月24日,当俄罗斯军队开始入侵乌克兰时,几乎所有军事专家和政治分析家都一致认为这将是一场“闪电战”。

数据支持这一预测:

俄罗斯有世界第二大军事力量,军费支出为乌克兰的近10倍(2021年俄罗斯军费约650亿美元,而乌克兰仅为60亿美元)。

俄军有约90万现役军人,而乌克兰仅有20万;

俄罗斯坦克数量是乌克兰的5倍多,约12000辆比2000辆。

美国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当时估计:

“基辅将在72小时内陷落。”

这不是孤立观点。

英国国防情报部门预测:“俄军可能在1周内控制乌克兰主要城市。”

但现实给了所有人一记耳光。

三个月后,俄军不但没能拿下基辅,反而撤退了。

根据公开数据,截至2024年底,俄军损失的坦克数量约为3376辆、5000多辆装甲车。

截至2025年1月,俄军损失人员超过80万。

美国、欧盟和英国向乌克兰提供了超过1000亿美元援助。

包括先进的HIMARS火箭系统、“标枪”反坦克导弹等。

截至2024年9月,俄罗斯控制乌克兰约17.86%的领土,但战争看不到尽头。

那如果开战的是解放军,会不会比俄罗斯打的好?

2022年2月,当俄罗斯军队跨过边境时,总兵力只有20-30万。

乍看似乎很大,但放在作战环境中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乌克兰约6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小),人口约4000万。

根据现代军事学理论:

进攻方对守方的兵力比,至少应保持3:1才有较大胜算。

历史上成功的占领行动。

如2003年美军入侵伊拉克,投入了约17万联军士兵对抗人口2500万、面积43.8万平方公里的国家。

即便如此,美军也只能有效控制主要城市和交通线,而非全境。

俄军兵力不足导致了几个明显后果:

无法有效控制占领区;

战线过长,俄军被迫在近1000公里长的战线上分散部署。

平均每公里只有约200-300名士兵,远低于军事教科书建议的密度。

俄军坦克因燃料耗尽,被遗弃在乌克兰乡村。

2022年9月,俄军被迫从基辅、哈尔科夫等地撤退,转而集中兵力在东部战线。

这次撤退,实际上是对最初侵略计划的彻底承认失败。

几十万兵力,想要征服一个有4000万人口的现代化国家。

简直是太难了。

看历史就明白了,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时,中国是动了真格的。

越南才33万平方公里,比乌克兰小一半,人口2500多万(当时),可中国直接派了56万大军!

这比俄罗斯进攻乌克兰的兵力整整多了一倍还多。

老百姓常说:

“宁可高看对手一眼,不可轻视半分。”

中国军队就是这么干的,这就是所谓的“狮子搏兔,尚用全力”。

2022年初,当俄罗斯装甲部队气势汹汹向基辅推进时,世界各国军事专家都震惊于俄军行动速度。

卫星图像显示,一条绵延60多公里的俄军车队正向乌克兰首都挺进。

但随后发生的一幕,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很多坦克,被丢在了路上。

不是被炸毁,而是没油了。

战争初期,社交媒体上流传着大量俄军士兵在乌克兰加油站排队加油的照片。

军事专家解释,现代坦克如T-72和T-90,油箱容量约为1200升,但在战场高强度行进状态下,每100公里耗油可达300-400升。

一个装甲营在激战24小时内就需要约20-30吨燃油补给。

对比鲜明的是,中国的合成旅体系,早已将后勤问题纳入作战单元设计中。

每个合成旅下设有专门的后勤保障营,配备:

15-20辆专用油罐车8-10辆弹药运输车维修支援单元医疗救援小组

中国合成旅,能够独立支撑5-7天的中高强度作战。

这是基于我军过去作战经验总结出来的必要保障。

俄军的另一个问题是火力投送不足。

虽然俄军拥有大量火炮,但在战争初期,许多炮兵部队并未随装甲部队一起前进。

“打仗如做饭,米面油盐缺一不可。”

这朴素的道理,在千里之外的战场上得到了又一次惨痛验证。

俄军另一大失误,就是没能夺取战争初期的制空权。

按理说,俄罗斯空军拥有约1500架各型战机,而乌克兰空军只有不到100架能飞的飞机,这场空中战争本该是一边倒。

战争初期,俄军确实进行了大规模空袭。

但令人惊讶的是,他们没能摧毁乌克兰的防空系统。

乌克兰从苏联时代,继承了约250套S-300防空系统、数百套布克中程防空系统和数千套便携式防空导弹。

这些"老古董",居然成功地限制了俄罗斯先进战机的活动空间。

随着战争进入胶着状态。

西方国家,开始向乌克兰输送更先进的防空系统:

美国的爱国者系统(射程约160公里)德国的鹰式系统(射程约40公里)法国的阿斯特防空系统(射程约50公里)

这些系统形成了多层次防空网。

让俄罗斯战机不得不在高空或远距离发射武器,大大降低了攻击精度。

制电子战方面的失败更是出人意料。

俄罗斯一直以,电子战能力自豪,有先进的"卡拉苏赫"和"克拉苏哈"电子干扰系统。

然而,这些系统在实战中表现平平。

既不能速决,又不能完全切断敌人的外部支援,这让战争陷入了最糟糕的僵局。

80年代时,中国电子战还处于"听别人说话"的阶段。

主要靠从苏联和西方买来的设备学习。

那时候的电子战设备就像老式收音机,只能听,不能干扰,还容易被人发现。

到了90年代末,中国开始自己研发电子战装备。

这个过程中,最大的启发来自1999年南联盟防空部队成功击落美军F-117隐形战机的事件。

当时中国军事专家发现:

再先进的飞机也会泄露电磁信号,只要找到这些"漏洞",就能打败高科技装备。

现在的歼-16D,被称为“电子战神”,有多强呢?

那歼-16D就像一个超级“信号屏蔽器”,能让方圆几百公里内的敌方导航全部失灵。

让敌方雷达看不见友军飞机;

使敌方导弹找不到目标;

指挥部联系不上前线。

除歼-16D外,中国电子战体系还包括:

运-9型电子战飞机,约有30架服役,负责大范围电子侦察。歼-15D舰载电子战机,配合航母编队行动。无人电子战平台,包括多款中高空长航时无人机。

从低空到高空、从近程到远程的电子战网络。

乌克兰军队,目前严重依赖星链卫星通信和北约提供的C4ISR系统,这些都是电子战的薄弱环节。

现代战争中,谁能控制信息流动,谁就能赢得战争。

如果中国处在俄罗斯的位置上,乌克兰战争八成就不会爆发。

为啥?

因为中国打法,完全不一样。

中国传统思想,重视“和为贵”和“以和为本”。

看看中国和越南的关系就明白了。

1979年打完仗后,两国关系跌到谷底。

但中国没有继续对着干,而是慢慢用经济拉拢越南。

具体怎么做的呢?

先是通过边境贸易,开始小规模交流。

到了90年代,中国开放了友谊关等边境口岸,让越南农民可以卖水果到中国。

一个小细节:

中国海关特意简化了手续,让越南农民早上过境卖货,晚上就能带着钱回家。

到了2000年代,中国企业开始大规模进入越南。

现在越南年轻人学中文的比例超过学英语的,为啥?

因为会中文在越南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这比宣传强多了。

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14个邻国解决了边界问题。

中国往往会做出一定让步,换取长期稳定。

比如,中俄边界谈判中,中国同意把争议较大的黑瞎子岛大部分划给俄方,但获得了长期边界稳定和能源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