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百年荣耀:在深圳市,第二个张思平是谁?

2025-06-23 17:46 来源:网络 点击:

中南大百年荣耀:在深圳市,第二个张思平是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深圳校友会资深校友合影。

写在前面:

二零二四年十二月八日,在深圳的朋友给我发了几张微信照片。

照片令我产生了深深的回忆。

微信照片中说,这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深圳校友会资深老校友的合影照,我睁大眼睛,寻找我曾经熟悉的面孔:

陶兴文,我的笔友,学校一位具有开拓精神的教师,在武汉曾经创办自修大学,是中国开设同类学校最早的学校之一。任学校基建财务系的副主任。他下海去深圳时,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曾经多次到车站阻挠。

最终,他还是去深圳华侨城工作了。

张思平,当年同我一起住学校四十八号平房。是篮球场上的好朋友。研究生毕业以后,去深圳、海南。最后任深圳市常务副市长。

这是我们学校第一位在学在深圳担任市委常委的校友。在深圳,张思平的口碑很好。

于是,我想起了一个问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校友,第二个张思平是谁?

一,一张照片留下的感言。

朋友发给我的照片,我很珍惜,今天在电脑上进行的后期加工制作。并将照片重发朋友圈。

随照片,笔者草拟了一段感言:

致敬。

中南大深圳老校友。

中国式的校友。

中国式的老校友。

在孔雀东南飞的年代。

他们从武汉南下深圳。

岁月匆匆。

他们在深圳安家落乡。

从单身汉变成了几代同堂。

从打工仔变成了企业老板。

变化的不仅仅是财富。

也有自己的面容。

曾经是黑发青年。

现在已经是白发苍苍。

感恩曾经的岁月。

从首义路出发。

南下、南下、再南下。

不可忘却的教室。

不可忘却的学校。

还有。

不可忘却的曾经的恋人。

还有……

武昌蛇山……

以及南湖校区的晓南湖……

二,十年前,深圳市民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笔者喜欢看报纸,特别喜欢看深圳特区报的与学校相关的新闻。

有一天,一篇报道引起我极大的兴趣。

《深圳市民担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校友开校友会……》

内容是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深圳校友特别多,而且主要在银行、政法、政府等部门,会议多,活动多,开校友会往往是声势浩大。

特别是校友会开全体会议,形成巨大的人流、汽车流,在深圳市的主要街道上,形成一定程度的堵车。

开始,可能是某个同志的误解、误传。

最后成为深圳市民的调侃语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友会,在深圳一开会,车多人多,会堵车的。

其中。

必有特定的原因。

三,张思平是谁?

张思平,1973.09--1976.01,湖北财经学院工业经济系工业计划统计专业学生;

1976.01--1978.09,湖北财经学院工业经济系教师;

1978.09--1981.09,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实经济系工业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1.09--1985.03,湖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

1985.03--1986.04,湖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1986.04--1988.05,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党组成

员,副研究员(1986.12)

(期间兼任洪湖市副市

长);

1988.05--1990.04,海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

1990.04--1993.12,中共广东省深圳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其间:1990.04一1991.08兼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常务副秘书长);

1993.11--1997.12,深圳市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

2000.02--2003.03,广东省人民政府第一副秘书长;

2003.03--2010.05,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2010.05--2010.06,中共深圳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

中共深圳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这是定格在我心头的永恒记忆。

一个人。

在一个特区市,有如此成就,笔者常常引为自豪。

四,作为深圳市一位知名校友,张思平的过人之处

认识张思平,是在学校的篮球场上。

篮球场上的张思平,是位虎将,是位前锋。敢拼敢打勇往向前。

作风泼辣,不知疲劳,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每一次打球,张思平都是我们重点防守的对象。

张思平能够成为校友中的佼佼者。

主要优点有:

其一,能吃苦耐劳,富有担当精神。

张思平在河南农村长大,高中毕业后当过工人,18岁入党,28岁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出版过多种经济学专著,33岁成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并兼任洪湖市副市长。

其二,具有独特的眼光,能够先人一步,具有开拓能力。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读研究生,还是个很新鲜的事。听说张思平去北京读研究生了,我还感到很惊讶。

1987年9月,中央开始筹建海南省。1988年,34岁的张思平抛弃了在湖北已经有所成就的工作,渡过琼州海峡赴海南任职,出任海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这也是我没有想到的。

其三,永立涛头,担大任,为改革开放出谋划策

1990年,张思平调到深圳工作,1993年起任深圳市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

在深圳市体改办任上,张思平提出并实施了深圳国企改革的两大举措:

一个是深圳国资系统的“分级管理”,深圳国资局通过各资产管理公司对下属国企进行管理;

第二个是“员工持股”,当时金地集团等企业实施了中国较早的员工持股计划。在中国国企改革当中,有很强的影响和示范作用。

其四,为党、为国建功立业。

作为由党培养的知识分子,要尽可能地为党和人民服务。

张思平做到了,1986年就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同时,张思平被外界普遍认为是学者型官员,长期主持改革相关工作,成绩可圈可点。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海南设省之初,张思平便是重要智囊之一。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张思平就是一位发光的金子。

五、在深圳市,我们呼吁出现第二个张思平

深圳市,意思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是出人才、出成果的好地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有关部门统计,学校先后赴深圳工作的校友有五万多。

一个城市有五万多个校友,说明这个城市的校友的能量很大、潜力很大、舞台很大。

应该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深圳的校友,是优秀的、出类拔萃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大学,期待学校的校友在深圳市的各行各业,都有突出的表现,都可能成为深圳市的栋梁之材。

但是,理想与现实总是有矛盾的。

当按照上述张思平有所贡献、有所成就等方面的要求,笔者还是大声呼唤:

深圳市出现第二个张思平式的人物!

张光忠,写于二零二四年十二月九日,北京金融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