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到同盟会,晚清革命团体的分分合合

2025-07-02 23:27 来源:网络 点击:

从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到同盟会,晚清革命团体的分分合合

晚清,一批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站了出来,为抵御外辱,为富国强兵,为建立民主制度,为推翻腐朽封建统治奔走呼号。为了更好地宣传自己的思想,为了更好地组织反清斗争,出现了数个革命团体,例如日知会、共进会、科学补习所、文学社等,但要说最有名,影响广泛的要数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以及三者合并在一起成立的同盟会。他们在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过,这些革命团体因为各种原因,经历了分分合合。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894年11月,在好哥哥孙眉的支持下,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在其纲领性文件中,孙中山第一次提出了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政治诉求。兴中会主要成员有孙中山、何宽、刘祥、黄华恢、程蔚南、许直臣等人。

1895年1月,孙中山经人介绍与杨衢云为首的香港辅仁学社联合,共同成立了香港兴中会,主要成员除了孙中山、杨衢云外,还有郑士良、陈少白、陆皓东、谢瓒泰、黄咏商、何启等人(檀香山的会员没有来香港,有些人后来脱离了兴中会)。这批骨干都接受过西式教育,都有一颗爱国的心。兴中会成立后,先后策划了广州起义、惠州起义,但都因为各种原因以失败告终,但它成为点燃革命烈火的火种,掀起了反清革命的浪潮。1905年,兴中会与华兴会和光复会合并,成立同盟会。

兴中会

1903年,在日留学生掀起拒俄运动,并成立拒俄义勇队,进行军事训练,准备回国与俄国侵略者决一死战。后来,学生军改名为军国民教育会,组织暗杀团,计划刺杀慈禧太后,其主要成员有杨毓麟、黄兴、苏鹏、何海樵、张继等人。清政府担心这些人名为拒俄,实则革命,因此对他们进行迫害,这反而激起这些年轻人的反满革命倾向。

1903年,参加拒俄运动的黄兴回到湖南,很快组织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志,并于1904年2月成立了华兴会。除了黄兴,其他骨干成员有章士钊、刘揆一、宋教仁、胡瑛、周震鳞、秦毓鎏、陈天华、杨毓麟、刘道一等人,他们大多是湖南人,与黄兴有着相似的经历。华兴会的宗旨为“驱除鞑虏,复兴中华”;方略为湖南发难,各省响应,直捣幽燕(北京)。与兴中会设立在国外不同,华兴会是力足国内的早期革命团体。

有意思的是,为了掩人耳目,黄兴成立了一家名为“华兴公司”,会员就是公司股东,股票为会员证。

华兴会成立后的主要工作就是宣传革命思想,后来因为组织人数众多,曾联合会党策划长沙起义,但是事情泄露遭到清政府缉拿,华兴会大部分骨干不得不离开湖南,逃往上海和日本,基本结束了在国内的活动。1905年,华兴会与兴中会和光复会合并成立光复会。

黄兴

1903年冬,王嘉伟、蒋尊簋、陶成章、魏兰、龚宝铨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新的革命团体,1904年初,陶成章、魏兰回上海与蔡元培继续商议此事,至同年11月,以龚宝铨组织的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为基础,在上海正式成立了光复会,蔡元培任会长。光复会的政治纲领即入会誓词为“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主张除文字宣传外,更以暗杀和暴动为主要革命手段。不久,徐锡麟、章太炎、秋瑾、张恭、徐顺达、赵声、柳亚子、陈去病、熊成基等人先后入会,他们大多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光复会

光复会成员践行了他们“以身许国”的誓言,坚决走暴力革命道路。1907年至1910年,光复会成员徐锡麟、秋瑾和熊成基先后组织安庆起义、绍兴起义、岳王会起义、刺杀海军大臣载洵,但都以失败告终并牺牲,光复会受到沉重打击。

光复会与同盟会的关系比较特别。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的时候,光复会的很多成员都参加了同盟会,但在“平均地权,创立民国”等方面与同盟会纲领有着分歧,因此一部分会员继续保持独立,并以光复会的名义活动。同盟会的成立,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并向日本施压,日本为了维护在华利益不得不选择驱逐孙中山,但是暗地里送给孙中山一大笔钱。孙中山只将这笔钱中很少一部分交给同盟会,其余说是已经用于革命活动,这引起了章太炎的强烈不满,最后导致光复会从同盟会中分离出去。

光复会从同盟会分离后,蔡元培渐渐与光复会疏远,最后退会。1910年,陶成章在日本重修成立光复会,继续领导革命斗争。在辛亥革命爆发前后,光复会再次与同盟会短暂合作,在解放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发挥了主要作用。

同盟会

但是,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的革命理念有差异,成员背景不同,地域不同,立足根基不同。兴中会主要成员是华侨,他们很多人是广东人,根基也在华侨群体;兴中会成员多为湖南人,成员多是留日学生,他们与国内新式学堂和新军联系紧密;而光复会的成员多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多来自浙江。他们合并成同盟会后,不能跳出自己的窠臼,不能成为一个更为强大的革命团体。换句话说,同盟会成立后,因为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三者固守自身的利益,没能完全融合,致使同盟会成为一个松散的革命团体。

除了光复会因为钱的事与孙中山反目脱离同盟会以外,孙中山与其它同盟会成员在很多问题上意见不一,使其离开日本后,基本上不再参与同盟会的管理,宋教仁成为同盟会日本总部的最高管理者。因为分歧无法弥合,1910年,孙中山在美国旧金山成立同盟会分会,不但改会名为“中华革命党”,连纲领也改了,事实上是另起炉灶了。而宋教仁也不甘落后,同年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总会”二字也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1912年,宋教仁联络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与同盟会合并组建为国民党,成员为同盟会会员、立宪派、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等。在此过程中,孙中山和黄兴表示了支持,但并没有参与其中,宋教仁是国民党实际上的最高管理者。

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宋教仁

(图片来源于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