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母反对儿子拜将,主要是为赵括而不是赵国,她要救儿子的命

2025-09-02 15:43 来源:网络 点击:

赵母反对儿子拜将,主要是为赵括而不是赵国,她要救儿子的命

#看见人间百态#赵括纸上谈兵、坑死40万赵兵,留下千古骂名。而他的母亲,却被认为深明大义而被人称道。细细琢磨,她的言行与其说是为了赵国,不如说是为了赵括。这是一个母亲为了拯救儿子所做的最后努力。

赵母在历史上没有名字,只称作赵母。

赵母剧照

秦国打赵国,原本是对阵老将廉颇,面对强秦,廉颇也不是对手,但是他有办法,坚壁清野、以逸待劳,秦军也毫无办法。

秦军是远道而来,战事久拖不决,粮草、士气都难以为继,廉颇的战法是对的。

着急的秦军就用离间计,说秦军不怕廉颇只怕赵括,早就对廉颇迟迟不战极度不满的赵孝成王立即听话地换下廉颇、换上赵括。

赵母不答应儿子去做大将军,面对赵王说了赵括好多坏话,比如赵括对下属不好、把战事不放在心上、贪图钱财,等等等一大堆说辞,意思是千万不能让赵括去领兵打仗,否则赵军一定大败。

赵母说的是理由也不是理由,对下属不好算什么,张飞也是如此;把战事不放在心上算什么,倒显得大敌当前镇定自若;贪图钱财算什么,秦国的王翦为了让秦王对他不起疑心,一次又一次地向秦王要钱要钱又要钱。

而且,有记载显示,赵括不只是会纸上谈兵,以前他爸爸马服君赵奢的好多战功,赵括在里头出谋划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赵王用赵括,不比廉颇强,倒也不是脑子被烧坏了的糊涂之举。

赵母这么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地说出千万条理由,客观后果是为了赵国,主观目的就是救自己的儿子,不愿意赵括去白白送死。

因为她知道,经历过无数大战恶战的多朝老将廉颇都在秦军面前小心翼翼、按兵不动,她年轻的儿子怎么可能是秦军的对手?

更有甚者,赵孝成王对廉颇的战法不满,以赵括代替廉颇的结果,必然要否定廉颇的战法,改为主动出击。

赵括剧照

后来赵括果然全盘更改廉颇的部署和战术,不是他喜欢这样做,而是赵王要求他这样做,他不得这么做,他这样做是为了满足赵王的心愿。

赵母是名将赵奢的夫人,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在夫君的耳濡目染中多少也懂得了一些战争规律,知道这个打法,赵军必败、儿子必死,儿子不战死也会要承担战败责任被赵王处死。

这是一个母亲苦苦哀求、以求保住儿子性命的一片苦心。

但是赵王决心已定,不同意。

这时,赵母退而求其次,从保儿子变为保家人,无奈地提出,如果赵括失败,她本人和赵家人不连坐。看来这之前,败军之将的家属是要被连坐的。

战场的现实情势更为糟糕,秦军还偷偷把前线指挥官更换成为战神白起,他是赵括的死神。

白起画像

战场的后果比赵母想象得更为严重,赵军毫无悬念地战败了,赵括也不出意外地死了,意外的是,40万赵军将士被活活坑杀,这些都是赵国的精锐。

好在,赵母保护家人安全无虞,还在当时赵国人心目中和后来的史书上留下了为国家大局不惜贬损儿子的高大形象。

赵母只能做到这儿了,她能做到这一点实在不容易,比一些须眉男儿还厉害。

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