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头条 | 咸潮入侵,背后原因值得警惕
生态头条 | 咸潮入侵,背后原因值得警惕
咸潮来了。2022年10月前后,上海的一些居民发现,水龙头流出来的自来水味道微微发咸,一度引发居民抢购矿泉水。
其实,早在今年8月,上海部分地区就经历了罕见的夏季咸潮。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吉余表示,自9月至今,这个中国最大的都市已经经历了三次咸潮的“洗礼”。而往年这个时候,咸潮往往还未开始。“如果不早作准备,咸潮带来的损失将远远超过1978年。
面对咸潮,上海市水务局发布消息释疑,“本市供水企业持续加强水质监测,科学开展水库运行调度,自来水生产和供应正常,水质达标”。随之抢购潮随之平息,不过,通过此事,“咸潮”一词也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
什么是咸潮?它的危害有哪些?上海抢水风波的背后有哪些值得我们警惕的?
影响上海的“咸潮”到底是什么?
咸潮(又称咸潮上溯、盐水入侵),是一种天然水文现象,它是由太阳和月球(主要是月球)对地表海水的吸引力引起的。当淡水河流量不足,令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即形成咸潮。
咸潮一般发生于冬季或干旱的季节,即每年十月至翌年三月之间出现于河海交汇处,例如长三角、珠三角周边地区。影响咸潮的主要因素有天气变化及潮汐涨退。尤其在天文大潮时,咸潮上溯的情况更为严重。另外,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过程让咸潮十分缓慢地增加,但长期的累积也在逐渐显现。
每当咸潮来时,这些地方的居民生活、工业生产以及农业灌溉皆会受到影响。
pixabay
海水的氯化物浓度约为19000毫克/升,当咸潮发生时,河水中氯化物浓度从每升几毫克上升到超过250毫克/升。
因现有的常规净水工艺无法去除水中氯化物,原水氯化物含量升高时,自来水的口感会有点咸。长时期饮用氯化物含量多的水,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大家担心的也是这一点)
不单单是这样,工业生产使用含盐分多的水,将导致用水企业的生产设备氧化,锅炉积垢,增加企业的成本。同时,农业生产上使用咸水灌溉农田,会导致农作物萎蔫甚至死亡。1978年的严重咸潮,就曾导致崇明岛到4月上旬早稻还不能收割。
影响咸潮的主要因素有天气变化及潮汐涨退。尤其在天文大潮时,咸潮的情况更为严重。
通常来说,地处长江口的上海,会在每年11月至来年4月受到咸潮影响,因为这一时期长江处于枯水期,上游淡水的流量不足以抗衡东海海潮带来的海水,因此易发生咸潮倒灌长江口的现象。
可是,今年上海的咸潮却来得格外早。
今年8月以来,上海广播电视台就多次报道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水域遭遇了罕见夏季咸潮。据了解,这与今年持续性的高温干旱有很大关系。
今年长江流域雨量偏少、梅雨期短,降雨量较往常年减少了69%,连续干旱让长江来水量突破了历史同期低值,出现“空梅”现象。加上出梅以来,持续晴热少雨,导致上淡水的流量已经不足以抗衡东海海潮带来的海水,于是就发生了海水倒灌。
事实上,咸潮入侵上海,今年不是第一次,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上海人民与咸潮的斗争史
最早记载上海遭遇严重咸潮的史料,可以追溯到雍正二年(1724年),据《松江志》载,由于之前两年连续干旱,“卤潮入内河,禾尽槁”。 翻译过来就是干旱两年没有淡水,导致海水倒灌进河床,禾苗都干枯死了。
建国后的1959年、1978年和2001年,上海也分别遭遇过严重咸潮。其中,从1978年冬天到1979年春天的那次咸潮,更被认为“百年一遇”,当时崇明岛被咸水包围了将近100天。
与咸潮长达几百年的“战争”,让上海积累了充足的应对经验。
1883年,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建成于上海市杨浦区。
1991年,著名河口海岸学家陈吉余提出,上海可以到长江河口取水。
于是,1992年6月,长江引水一期工程竣工;1996年6月,二期工程完成。 这两期引水工程竣工,有一个里程碑式的意义,就是上海供水从此有了两个水源——黄浦江和长江“两江并举”。
就像今年咸潮入侵确实影响了一波长江水质,但早在入侵半个月前,上海自来水原水就切换了,从长江水源切换到了黄浦江上游的水源。 并且与过去不同,现在上海自来水的取水水库,在建设初期还把应对咸潮入侵作为核心设计功能之一。
比如上海最大的自来水取水地青草沙水库,它应对咸潮入侵,主要就靠两招。
一是充分利用库容。当监控到咸潮即将来袭时,它会根据预案提前蓄水,在咸潮来临期间,临时关闭取水口,不再取受污染的水进来。
二是水库之间能互相“借水”,以及通过全市的水网调水。 目前,青草沙、陈行、金泽三大上海原水系统已经完全可以实现动态切换,互为支援了。 现在上海自来水出厂水质完全符合国家标准,其实根本没必要全民囤水。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对全球变暖的认知还停留在浅层认知上,可是根据公开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不仅会造成两极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繁出现等影响,也会在其连锁效应下,悄然增加咸潮入侵等其他不良影响的几率。
未来咸潮是否会频袭上海
影响咸潮入侵的因素,有天气变化及潮汐涨退等。气候长期干旱造成河流缺水,导致水位下降,被认为是海水倒灌的最主要原因。
今年夏季,长江上游地区遭受百年一遇的伏旱天气,降雨量来水量都比以往明显偏低。8月开始,长江沿岸的重庆、武汉等城市的水位都创下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内的最低记录。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设计院上海分院院长徐建益告诉《财经》记者,今年的长江水情是有资料记载以来最枯水的一次,比1978年冬到1979年春更加严重。“7、8、9、10这四个月,位于上海上游650公里处的大通站的流量,比1978年同期还要偏小。”
据水利部水文局的数据,大通站自7月下旬到11月初的几个月内,水位、流量一直呈缓慢下降趋势。10月3日降至12500立方米,10月4日降至12400立方米/秒;而后又有缓慢增加,至11月上旬流量一直维持在16800立方米/秒上下浮动。而往年到10月的时候,大通站的流量平均都在35000立方米/秒左右。
在一些专家看来,三峡提前一年开始蓄水,也多少加剧了咸潮的威胁。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研究院研究部负责人沈玉芳教授告诉《财经》记者,三峡蓄水和上游来水量少叠加在一起,使整个长江流域进入枯水期,造成咸潮持续时间比较长。从9月20日起至10月中旬,三峡水库提前一年开始蓄水,水位从135米增高到156米高程。
长江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金兴平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曾表示,到了9月,长江中下游农业灌溉用水较少,三峡蓄水主要考虑城镇与工矿企业用水。
对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市的用水问题,他说:“只要大通的流量不小于1万立方米/秒时,咸潮的影响就很小,上海市的饮水安全就不成问题。”
但对这个流量标准,上海方面不乏质疑之声。陈吉余院士对《财经》记者直言:“专家的这个论证是明显偏低的。”因为从今年咸潮的情况来看,即使流量在1.2万立方米以上,一旦遭遇大潮,陈行水库取水口的氯化物仍然一度达到了1400毫克/升,远超过250毫克/升的国家饮用水标准。
不过,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水文室副主任宋献方研究员看来,类似三峡这样的水库蓄水,影响也是双面的。“三峡水库在蓄水期,对下游的来水肯定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从长期来看,可以对下游的供水有一定调节,对之后的枯水期可能会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他对《财经》记者表示。
1978年咸潮刚刚过去不到30年,上海就面临甚至更为严重的威胁。一个最为普遍担心的问题是——未来咸潮是否会频袭上海?
据中国气象局的统计,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六大主要江河的径流量全部呈现下降趋势。从目前情况看,未来长江水量的下降趋势仍然会长期持续。
除了三峡以及上游的其他大坝项目,另外一个担心是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一旦其加入“分食”长江水的行列,会不会造成水量本已减少的局面雪上加霜?按照计划,2007年,规模浩大的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将正式通水,部分长江水将从“东进”转而“北上”。
对于这种忧虑,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陈曦川处长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认为,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一期工程从长江中调水的规模只有每年89亿立方米,且大部分工程是利用已有的河道,增加的量只有39亿立方米,所以对上海咸潮“影响很小”。
随着2010年中线一期也将正式通水,或许长期而言其影响仍不可忽略。
此外,潮汐的影响以及海平面的上升,也带来了长期的不确定性。自50年代以来,中国的沿海海平面都在以年平均1.4毫米-3.2毫米的速度上升。
随着全球变暖,中国沿海海平面将保持上升态势,或许会进一步加剧海水倒灌的危险。据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共同完成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16厘米。
更大的威胁或许来自上海市不断膨胀的水消费。2000年以来,上海城市供水量每年以20万立方米/日以上速度递增,夏季高峰用水连年突破历史纪录。目前,全市最大日供水量已突破970万立方米/日。按此速度,上海将很快成为中国首个日供水量超过千万立方米的城市。
咸潮的危害不言而喻。水中盐度升高,将导致用水企业的生产设备氧化,锅炉积垢,增加企业的成本;同时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当地的植物生存,影响农业生产。1978年的严重咸潮,就曾导致崇明岛到4月上旬早稻还不能收割。
为了保障工业用水,上世纪80年代末,宝钢在长江口南边滩修建了容量为1087万立方米宝钢水库,以保障在咸潮来袭的时候,能够有氯化物含量低于200毫克/升的工业用水供应。
1990年12月,上海市自来水公司在长江口宝钢水库东侧兴建了面积2055亩、容量832万立方米的陈行水库,上海北部的市民开始饮用来自长江的自来水。也是从这时起,上海市民的饮用水频频受到来自长江口的咸潮的威胁。
目前,自来水厂一般都不做氯化物处理。一旦取水口含量超标,只能暂停取水。由于处理成本较高,即使国际上最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其成本1吨也在5元人民币以上。以上海市目前每吨约1.5元水价来计,显然远不足以补偿这一成本。
黄浦江上游的取水规模也已近极限。按照目前的供水能力,到2010年和2020年,上海原水供应缺口将分别达到每天400万立方米和600万立方米。这意味着,上海市未来的供水不得不更加依赖于长江。按照专家的说法,现有水库的库容只能坚持大概十多天,尽快兴建新的水库,无疑是应对长期咸潮考验的当务之急。
经过15年的论证,上海的第三水源地崇明青草沙水库今年年底将正式开工,并争取在2010年之前竣工。据悉,该水库建成后,容量将达5.53亿立方米,相当于陈行水库的七倍;日供水量719万立方米,可以保证上海连续68天供水。
陈吉余院士也对《财经》记者透露,正在论证阶段的没冒沙水库如果能够建成,将成为上海第四个水源地。
上海咸潮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个是从崇明岛南面的长江口南支直接入侵,一个是从崇明岛北面的长江口北支绕过崇明岛从西面入侵上海。由于北支滩浅水少,加上地球自转的影响,更容易被海水侵入,被称为“北支倒灌”。
长江设计院上海分院的徐建益院长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正在规划通过束窄北支来阻挡其倒灌。一旦这个项目顺利完成,陈行水库、青草沙水库“连续不可取水天数”将分别减少一半左右,大约相当于新建一个同等规模水库,而南支水源地的供水保证率和供水能力将得以大大提高。
据悉,对于地下水开采所造成的地面下沉这样的因素,上海已经从很早开始逐步减少并实现回灌,以挽救地面下沉。
但是政府的力量并不是惟一可以期许的手段。“构建真正的节水型社会,靠全民的力量保证人人能够喝到纯净的水,才是根本之道。”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水文室副主任宋献方研究员对《财经》记者强调。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对全球变暖的认知还停留在浅层认知上,可是根据公开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不仅会造成两极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繁出现,更会在其连锁效应下,悄然增加咸潮入侵几率,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影响。
所以,虽然此次的抢水风波是大家过虑了,但也算是为大家敲响了警钟。气候变化给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深远持久的,还是要有所重视,并且积极采取措施应对!
来源:《财经》及其他网络平台,生态中国网综合整理,图文侵删。
-
- 每天了解一家上市公司——纳思达(002180)
-
2025-10-11 21:45:12
-
- 刘烨的妻子安娜:嫁影帝生一儿一女,幸福风光背后的艰辛与不易
-
2025-10-11 21:42:56
-
- 城濮之战:一场不对等的战争
-
2025-10-11 21:40:42
-
- 张歆艺:被王志飞宠了8年,和杨树鹏离婚后嫁给袁弘,她凭什么?
-
2025-10-11 21:38:27
-
- 凤凰传奇上春晚引热议!主唱玲花是幸福的漂亮妈妈
-
2025-10-11 21:36:12
-
- 盘点近代6场世纪大战役,一场打“怕”美国,一场打“醒”中国
-
2025-10-11 21:33:57
-
- “最美阿朱”、笑到最后的“银狐”,却是“想不开”退圈的刘锦玲
-
2025-10-11 21:31:42
-
- 全国各大城市2023年房价一览
-
2025-10-11 21:29:26
-
-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2025-10-11 21:27:11
-
- 几种常见的企业财务数据造假
-
2025-10-11 21:24:56
-
- 蒙古国和内蒙古的实力比拼:分道扬镳的内外蒙古,实力对比明显
-
2025-10-11 21:22:41
-
- 「左央事件」的全过程梳理,内容有争议,酌情观看
-
2025-10-11 21:20:26
-
- 河南、陕西等八省份公布高考改革方案
-
2025-10-11 21:18:11
-
- 台湾U2飞行员张立义,被俘后在大陆与母亲团聚,台湾却拒绝其回家
-
2025-10-11 21:15:56
-
- 歪斜怎么说?「笡」tshia5,常用字vol.010
-
2025-10-10 22:58:16
-
- 贴身内衣藏黄金?上海惊天大案!
-
2025-10-10 22:56:02
-
- 四十二岁广末凉子穿衣风格突变,香肩外露黑色透明长裙尽显性感
-
2025-10-10 22:53:47
-
- 十大反间谍案例之黄宇案:出卖国家机密千余项!最后的结局太活该
-
2025-10-10 22:51:32
-
- 生意越来越难做的原因及对策10:营销同质化造成靠拼杀卖货
-
2025-10-10 22:49:17
-
- 神木红碱淖景区
-
2025-10-10 22: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