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最佳讽刺美剧,这剧能看吗?

2025-10-08 05:32 来源:网络 点击:

2025年度最佳讽刺美剧,这剧能看吗?

近期一部讽刺好莱坞的美剧《片厂风云》正悄然走红。

这部由喜剧天王塞斯·罗根主演的作品。

将镜头对准了电影产业背后的荒诞。讽刺与深刻的行业洞察引发热议。

被《时代周刊》称为“2025年度最佳剧集”和“好莱坞最犀利的自画像”。

烂番茄新鲜度96%,豆瓣评分8.6,连续两周上榜全球口碑剧集榜。

《片厂风云》

The Studio

01烂片的诞生

男主,某大制片厂新上任的一个高管。

当他准备筹拍一部「真正的电影」时,灾难开始了。

明明,他一直秉持专业态度和艺术追求。

拒绝超英IP,续集宇宙;

拒绝资本选角,坚守创作自由;

秉持文化多样性和性别平衡,支持女性电影人。

明明,这是一个「全员高配」的项目。

巨额预算,不差钱。

马丁·斯科塞斯担任编剧、导演。

好莱坞老牌影星,公认的实力派史蒂夫·布西密,担任主演。

剧本兼具吸睛度和思想深度。

改编自震惊世界的「琼斯镇邪教大屠杀」。

涉及邪教、政治、英雄崇拜,对谋杀和自杀的思考。

「包罗万象,这就是人生。」

但谁知,还没开拍,就麻烦不断。

市场部断言,这电影绝对会赔本。

演员至少得小李子才行吧。

「史蒂夫·布西密?人们根本对不上脸。」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拜托,如今没人看奥斯卡了。《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得奥斯卡了吗?」

拍邪教屠杀的真事?

不够正能量,品牌方怎么植入?

最后,男主只得改弦易辙。

花一千万,买断马丁·斯科塞斯的剧本。

只为不让这部电影问世。

真正投入财力物力的,是个平庸至极的合家欢剧本。

不够商业,不够文艺,既没有叙事力度,也没有风格锐度。

完全是个饮料品牌的广告片。

预告片中,还让主角跳起抖音最火的舞蹈。

这是烂片无疑了吧?

但好笑的是,高层拿到方案后,连连称赞。

02演员分析

克里斯托弗·诺兰要拍开膛手杰克,而且杰克还是个女的。

这种多元化选题,想都不敢想。

女演员格蕾塔·李(《过往人生》)套近乎,嘲讽《过往人生》的制片方A24没钱穷鬼。

实际上,她只是拍马屁,希望在电影宣传巡演期间搭私人飞机

朗·霍华德的新片又臭又长。

但因为本人刻薄记仇,无人敢提意见。

好莱坞创意枯竭,剧本山寨。

但它们会用“好艺术家借鉴,伟大艺术家盗用”来搪塞。

不得不说,大陆影业挥洒千金开发IP,炒掉原掌门人的做法,简直是亚马逊的翻版。

2022年,亚马逊以84.5亿美元的天价收购米高梅。

买下米高梅意味着拿下007系列。

《007:无暇赴死》

亚马逊想压榨007系列的剩余价值,加快007电影拍摄速度,制作衍生剧、前传、女版邦德等新内容。

007系列创意支配控制者芭芭拉·布罗科利、迈克尔·G·威尔逊(他们的父亲是艾伯特·罗莫洛·布罗科利,007邦德电影系列的制片人)摆出不合作的态度:

“这不是我们想做的事情。”

芭芭拉·布罗科利在朋友面前,大骂亚马逊高管白痴。

结果,亚马逊的老板贝佐斯读到这则报道,直接发话:

“不管花多少钱,都要把她赶走。”

最终,亚马逊支付10亿美元将两位创意支配控制者驱逐,全面接管007系列。

亚马逊也对自家工作室CEO珍妮弗·萨尔克下手。

执掌亚马逊工作室7年,狂撒币。

逢迎老板,斥资10亿美元开发“史上最贵美剧”《指环王:力量之戒》。

花3亿美元请罗素兄弟拍谍战剧《堡垒》,只存活了一季。

与芭芭拉·布罗科利商谈007电影拍摄,被嘲讽业余、愚蠢。

“她想将007塑造成一个面向美国中部地区的英雄,这令芭芭拉·布罗科利感到不满。业内人士讽刺道,珍妮弗·萨尔克对邦德的设想让其看起来像是NBC电视剧里那种千篇一律、叛逆的间谍。”

这种身居高位,只花不赚的人,自然不被容下。

03现实比剧更疯

剧中通过荒诞情节展现了传统好莱坞在资本裹挟下的困境,但艺术与商业的永恒矛盾却在流媒体平台因高投入、低干预的模式下让无数电影人找到了“避难所”。

在得知马特不打算跟自己合作后,气得老丁头怒吼要将新片卖给Apple TV+。

值得一提的是,现实中《花月杀手》就是由Apple Tv+出品,还收获了10项奥斯卡提名。

(《花月杀手》截影)

除此之外,本剧还讽刺了好莱坞体制。

每次去探班,整个片场就数马特点子最多,一个接一个的给导演提他所谓的“绝妙”意见。

(《片厂风云》截影)

有一次直接导致整个拍摄计划被打乱,原本要拍摄的影片结尾也没有如期完成。

但第二天女主要离开,而且接下来一段时间都没有档期……

(《片厂风云》截影)

可真正到了需要给朗·霍华德又臭又长的新片提意见的时候,马特却支支吾吾的说不出口。

只因导演本人刻薄记仇,曾给他留下过心理阴影。

(《片厂风云》截影)

通过夸张手法呈现马特的职场窘境,荒诞又真实地影射了行业生态。

他既是体制的共谋者,也是受害者。

身居高位,他可以决定一部电影落地拍摄的生杀大权。

但却无法真正掌控创作方向。

反而沦为资本链条的“执行工具”。

但更可悲的是他的无力感。

既怀有对电影的热爱,又深陷职场生存的妥协。

自从坐上首席制片人的职位,马特每天都很焦急,总是处于恐慌状态。

明明曾经入这一行是因为爱电影。

如今的他却很害怕自己的工作是在毁了电影。

ccccccc/2mmvwvofaw0 (二维码自动识别)